每個人的感受與選擇的人生態度,受意願影響的成份很重,自我的理解,當然可以反思出一些軌跡與道理,但是如果要認識他人,恐怕難以逐一且深入地認識,只能就看到的面相,盡可能地發現一些可以深思的問題。

越年長之後,越覺得時間寶貴,對於想做的事情,懷抱的熱情也越來越強烈。繼之以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快速,懷抱著教育與研究的熱忱,需要了解的事情總是感到不足。在任何場合中,即便遇到與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慎相關的事物,也希望在有限的時空中,多了解一點。

正式教學已有幾年,秉持著這股熱忱,不斷地觀察學生,調整教學方式,希望也能在有限的時空中,給予學生最大的收獲。不能及時看到成效,我也並不放在心上,因為我認為未來還是有機會有點用處的。然而,在學生聽課的反應中,卻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由於我的課都算是通識類的,重不重要難以有客觀的標準,但是有的學生的態度,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與本科無關,所以去上課就已經是浪費時間,好一點的,在課堂上準備其它科目;差一點的,聊天、滑手機,甚至干擾到課程的進行。除此之外,則有積極的學生,雖然是通識課,坐著也是坐著,不如加減順著課程內容,吸收多少算多少,也許不見得每次都專心聽講、思考,但認真思考起來,一點也不馬虎。

後者在自己能力許可的情況下,把額外的學習當作是多學多賺的,也許不見得長遠的未來可能用得上這些知識與資訊,但是多吸收點知識與資訊從來就沒有什麼缺點或損失。反之,前者卻似乎認為多聽一點與本科不甚相關的內容,就是浪費時間、心力,有著不可勝數的缺點,而這些缺點,究竟是課程的內容有問題,還是自己想不到該如何去運用。

長期處於中文學門與哲學學門,兩個在當今經濟、利益掛帥的社會中,都是逐漸被邊緣化的領域,但是其中卻不乏借由這些領域的知識,而獲得金錢上的滿足,並且幫助不少人安頓心靈。如果要讓自己有所進步、提升,就應該朝這些有點成就的例子學習,而不是憑著喜好而否定自認不相關的事物。

這或許也是高談闊論了,還在教學的道路經營著,還在學習的道路精進著,這樣的期許,做為自我砥礪或許是可以;做為要求別人,則似乎是苛求了。但我還想再試一試,再還有意願與熱忱的時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