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到8月13日,到上海青浦區參加陳金華教授主辦的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研修班,迄今已經舉辦多屆。今年的主題是「佛教與東亞宗教寺院的多重社會作用與功能」,其中也有不少對於未來佛學研究的觀察與探討,邀請聖凱法師、龔雋、李向平、王勇、Robert Gimello等學者進行專題演講,並且提供青年學者發表論文的機會。這次純粹以學習的心態與角度,不選擇發表論文,讓自己能夠較為輕鬆地過完這十來天。

由於現在兩岸四地的會議非常多,尤其與佛教相關的活動,訊息多到目不暇給,原以為這樣的課程大致如同以往參會的經驗,每個人報告一下自己發表的論文,互相談談研究成果與近況就了事。然而,與會第三天,終於感受到課程的精緻與密集,每日皆須從上午八點半,一路上課到晚上九點,回到宿舍,大致已無體力再做別的事。這幾天下來,充份地了解到各種關於佛教研究的蓬勃與潛力,以往主要關注在佛教哲學與佛教生命倫理學的研究,只是佛教研究的一個環節,不僅還有擴展的空間,多瞭解不同學門的研究概況,多少打開了認識佛學的視野。

就這次的主題而言,看到不少中外寺院的介紹,在說明這些寺院的意義之後,如何在去挖掘出這些寺院的價值,其實是對於寺院進行田野調查之後,很重要的研究方向。或許也如聖凱法師所說,如何讓這些材料成為研究,而不只是介紹,確實是需要深思熟慮的。以哲學的進路來看,許多寺院地處偏遠,乏人問津的理由,往往就因為缺乏價值,或者僅流於一偏之隅;也許對於某個地區、民族有價值,但是放到較為廣大的區域,這樣的價值是否太過於狹隘,就有必要加以反思。

由於個人的研究興趣是在哲學的思辨上,因此,較引發我思考的,主要是聖凱法師關於「解脫詮釋學」的說明、龔雋教授對於近代佛教發展史的觀察,以及李向平教授在佛教神聖性的探討,其中所蘊涵的思辨成份較重,對於佛教的研究,不僅止於佛教經典的論述,卻也具有一些哲學問題的思考。例如佛教的神聖性何在、佛教的詮釋是否皆是導向解脫。

在青浦區的日月島度假村待了八天,最後兩天去參觀報國寺、玉佛寺兩天,知識上的學習自是不在話下,對於學術觀點則不擬做什麼樣的評論,但是舉辦這樣的活動,確實是提供青年學者很優質的學習場合,課程與食宿的安排,都精心考量過。由於課程的緊湊,晚上想再看電視都幾乎無力;由於在上海郊區,出入不便,偷跑出去玩的念頭也只好打消。專注地在課程的學習與交流上,是一次很強大的心身鍛煉。這樣的活動目的,只為了促進學術的發展,是很值得被高度肯定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