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由「佛研青年」微信公眾號採訪稿內容,在此分享一下。原文網址(原文裡有很多可愛動物照片喔!):https://mp.weixin.qq.com/s/B2K-m24Dc5Cpa3nbYO08LQ


Q&A 佛研十问 | 李明书:出世的学问,入世的关怀


受访者 | 李明书台湾大学哲学系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兼职《鹅湖月刊》常务编委、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佛教哲学、儒佛比较和生命伦理学,尤其重视佛教思想和现实议题的接轨。已出版《从〈论语》与《杂阿含经〉看感官欲望》、《六祖惠能——禅源曹溪》、《神秀禅师——北宗禅之祖》等专著,以及论文若干篇。

佛研十问

Q1:最近在做什么?
我近期的研究可以分为三方面。首先是课题方面,我的博士论文研究佛教经典的性别思想,去年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两年将全力修改完善之后出版。其次是专著方面,除了博士论文的出版之外,受慈济出版社的邀请,正在编撰中国历代高僧传,我主要承接的是禅宗高僧的部分,先前已出版了《惠能传》和《神秀传》,目前正在撰写《达摩传》,预计于今年底出版。复次是论文写作方面,我主要关注的生命伦理议题是性别研究,以及佛教和儒家思想的比较,现在多致力于儒家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未来将与佛教研究进行整合。

Q2:最近有哪些想分享的研究小心得?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学术研究应有助于现实生活的改善,是故佛教研究应更多地与现实议题接轨,讨论或响应当前的议题,如同佛陀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说法一样。因此我较为关注佛教和生命伦理相关的研究,期能透过学术,适当地提供精神、思想上的资源。除了直接以佛教经典探讨生命伦理议题之外,我这几年撰写的弘一、圣严、星云等几位法师的论文,也都是以这些法师的思想响应当前的议题,例如教育、临终关怀、性别伦理等等。

Q3:过去一段时间用力最多的题目是?
从我的博士生到博士后阶段,花了六年的时间在佛教性别研究上,除了经典的研读,也接触了一定数量的学术材料,这两年则投入更多的心力在儒家性别研究上。虽然在思想体系上看似从佛教转向儒家,但对于我个人而言,主轴其实一直都是性别研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希望能够藉由解读佛教和儒家经典,将更丰富的关于性别思想的内涵阐述出来,指出性别研究对于佛教和儒家的重要性,进而响应当前的议题。

Q4:进入这一课题的机缘:
仔细回想从事佛教性别研究的理由,其实我并不是极端的女性主义、平等主义者,而是希望能透过学术研究,探讨甚至解决某些受苦、受压迫的情形,这也对应了我认为应将学术研究和现实议题衔接的主张。当时评估了几个方向,除了性别研究之外,也想过从事动物伦理研究,但是基于学术发展的考虑,性别研究可能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就做了这个决定。

Q5:对该课题目前自己最满意的进展和成果:
我个人目前较满意的成果是发表在《以“十善业道”的“不邪淫”证成“多元成家”的合理性》一文,内容主要是透过佛教“不邪淫”的观点为“多元成家”立场辩护。主要考虑的是藉由佛教思想,探讨如何解决主张多元成家者所遭受的痛苦。
虽然这样的观点和作法颇具争议,在许多会议上被学者批评,但是我认为佛教思想如果不能透过学术的进路或方法去响应实际的问题,将失去很多发展的空间。我也乐意以此作为引子,聆听不同立场并且是有一定理据的观点。

Q6:该领域近期最想推荐的学者作品及原因:
相关领域中我认为胡晓兰、李玉珍、释昭慧等佛教性别研究的学者,都是很值得学习的前辈。这些学者既重视佛教经典本身的内涵,又致力于响应当代的性别议题,而且各有不同的特色与成果。以释昭慧教授为例,虽然她的论证有时较为疏略,但是她对于新议题的掌握,以及佛教思想的衔接和运用,可能是我见过最为快速,也是最为积极、正向去响应的学者。即使她的研究可能受到批评,但是她的作品不论是作为标靶文章或是教材,都是很好的讨论材料。

Q7:对佛教性别研究领域有什么遗憾或期待吗?
其实我很少对于什么事情感到遗憾,或许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一种期许或期待。在佛教性别研究方面我更乐于见到更多对于新议题的讨论,不论立场如何,都是可以以学术、理性的态度进行研究,而不是以理所当然或既定的观念认定佛教的性别观。

Q8:投身佛学研究,你的引路人是谁?对您影响最大的治学理念是?
带我进入佛学研究之门的是台湾大学哲学系的蔡耀明教授,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做学问的精进不懈之态度。正是这样的态度使蔡教授对于佛教经典娴熟无比,我认为这点是值得所有学者效法的典范。

Q9:在吸取权威结论的同时,如何排除其对自身研究的干扰:
哲学研究重视反思、批判的方法和传统,使我不至于相信绝对的权威,也不会长久而固定地接受一套说法。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使我较为信服的观点。在未能完全消化、理解之前,我会接受并保持敬佩的态度,但也会不断思考论证和道理的合理性,这是使我不断前进的方法。

Q10:研究路上是否有过极为艰难的时刻?如何“渡”过的?
在研究的路上,无时无刻不是艰难的。现在的学术研究要克服语言、经典、学术材料、新议题等多方面的困难,在保持兴趣之余,也时刻记得自己研究的目的。当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将时间拉长来看,相信有朝一日可以解决,就不会耽溺于眼前的困境。

Q11:平时的作息是?是否有推荐的减压方式和管道:
我的作息单纯而单调,随着年纪的增长,尽量在晚上10点左右入睡,早上6-7点起床,开始学习语言和阅读书籍。有了学校的工作之后,时间不见得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分配,充分运用零碎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我最主要的纾压方式是和动物相处,我非常喜欢狗,养了两只博美。偶尔和他们互动一下,带他们出去走走,就是很好的纾压方式。有时也会去看看老虎、小浣熊等,跟动物相处是很愉快的事情。

Q12:你知道哪些收获较大的会议吗?可否介绍一下。
由于佛教研究涉及很多领域,近年参加学术活动的经验告诉我,如果要有较好的收获或是获得截然不同的观点,可以争取参加非以佛教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例如我参加过两次国际中国哲学会双年会(ISCP),都是以佛教性别研究为题报名参加。与会的学者不会拘泥于佛学研究既有的成规,而是依据当时的讨论情况,提出不同的想法。在响应这种问题的过程,使我必须为了应付框架之外的问题而设想得更多。

Q13:作为“青椒”,您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抑或有所侧重?
现在的评比方式越来越侧重教学和科研的平衡,这对于青椒而言是很大的鼓励与激励,我们应该尽力将自己培养成能够平衡两者的学者暨教师。初期势必要投入大量的心力,才可能既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又能维持较好的教学质量。

Q14:预告一下未来一阶段希望深耕的方向,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
我现在较重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目前正集中于了解关怀伦理学(care ethics)的内容。关怀伦理学对于关怀关系的论述和经验的重视,和佛教思想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情境。未来可能朝向佛教伦理和关怀伦理之间的比较研究,藉此回应更多的伦理议题。

Q15:有没有想对其他有志于佛学研究的朋友或学弟学妹说的话:
佛教虽然是出世的学问,但却是始于入世的关怀。希望佛学不只束之学术的高阁,还能进入生活的实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