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政治、教育、經濟、社會環境怎麼變化,都不見得只能用悲觀或樂觀去面對環境,再好的環境,有人可以消耗殆盡;再差的環境,卻仍有人能夠崛起。關鍵還是在於培養出什麼樣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會成為自己謀生的條件、本錢。
講能力是很模糊的,配合要做的事情不同,培養的能力也不一樣,因此要說清楚能力與工作之間的關係,必須要再實際一點,或許可以用時間來衡量自己到底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是否能夠為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僅只是達到一般人的進度,甚至要比一般人設想得更多,做得更超前、更有效率。
大多數在一般社會工作的人,都是投入職場做固定時間的工作,領固定的錢,時間與收入固定,想要達到自己更高的薪水,其實只能看那個工作的薪資結構,是否能夠提供到滿足個人的理想,如果不能,要不只能認栽,要不就換個工作再試試。然而,在一般的職場工作之下,能夠任勞任怨又達成一些理想的,畢竟是少數,想跳脫這樣的困境,重新思考自己有能力做哪些事,可以做到收入滿足自己的需求,又有時間可以獲得一般人無法取代的收入、能力等等,其實是相當重要且需要去思索與培養的方面。
轉換一下場景,如果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做出自己想做的事,一般的職場環境恐怕是很難的,於是必須把自己置身於整個社會的環境或結構,去看一下自己究竟能做哪些事,而不僅只是能去投入職場做哪個工作而已。因為一旦滿腹想法與滿身能力投入制式的工作,各種制約、關係、人事的考量,不僅綁手綁腳,甚至往往受制於雇主的要求,長久為他人作嫁。舉個例子來說,有個做保險的朋友曾告訴過我,為什麼他要做保險,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是他認為一般在職場上工作,如果快速地把眼前的工作做完,代表自己甚有能力,但是換來的很容易是工作一件接一件來,因為同事與上司都會認為你可以做完;但他認為保險不一樣,因為保險的業績是自己創造的,公司抽多少都已經談好,想要多少自己去拚。
保險只是一個例子,回到自己的能力上來說,讓個人成為一個在社會上能夠獨立自主,能夠自由地選則想做的事的單位,是十分重要的,這樣的本錢培養起來,在收入上打平22K或多一點K數的收入,其實並不是太困難,至少時間是可以自由規劃的。一旦能夠做到這種地步,才有條件再談下一步,由於時間大致自主了,越快做完自己所接到的工作,這樣的價值才會提升到最高,而不用再擔心都是在替別人做事,反而是自己的事情一做完,就可以再去接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收入、成就感、能力的加強等等,才能一直累加上去。到了這個地步,財富、時間、收入的自主,就伴隨而來。
舉金錢為例,純粹是以一般人最基本的需求來看,有時看到新聞或一些人悲觀地看待社會現象,把這種沒希望、困苦的觀念帶給周遭的人與晚輩,卻帶不出一點的方法,我不是很能理解這樣散播風氣的用意是什麼,所以提出一些想法。具體的能力當然還是得靠自己挖掘、鍛鍊,但是至少不需要在還沒開始步入社會,就對於自己的未來驟下不知所以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