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聽到兩個原本不錯的朋友,原本已有多年未聯絡,因為工作合夥的關係,前年(2015年)一、二月之際重新搭上線。主要的出資、企劃者,叫做A,被找來合夥與經營者,就叫做B吧!A在當時看上了B經營餐廳的能力,因為在餐飲店工作了四年左右,正想轉換跑道,不希望繼續當一般的職員,於是把四年來的工作積蓄,投入了創業開店的行列。
大約過了半年,不知是何原因,A帶著既有的人力與技術資源出走,另在一間百貨公司中開了一間餐飲店,獨留B顧著南京東路上的一個咖啡店面,更換人力,補充技術之後,仍在開業。上網查了一下他們的名字,以及公司登記的資料,發現合夥的紀錄仍在,B的股份卻被稀釋到令人發笑的地步,3000萬的資本額中,B竟只佔了1000元。甫聽到這個消息時,結合了一些零碎的資訊,畫面、念頭、判斷此起彼落地湧現,以往的情景,合夥前的洽談,是否應介入了解。湧現的想法雖是複雜,卻也花不到一個晚上的時間,就決定旁觀這一切吧!
當初A藉著我而連絡上B,兩人在談論合夥開店的過程,不時透露出未來的憧憬,以及長遠的規劃,如同青年人創業的夢想一般,似乎幾年之間就能翻轉既有的生活。夢想美好,予我,卻只有知識性的意義,因為我走的學科背景是人文,對於經商不僅不擅長,而且還興致缺缺,只願在旁默默預祝他們成功。雖然在經濟價值較低的人文領域耕耘,但也並非輕鬆悠閒,忙碌的時間也是不在話下,一晃眼,當我聽到他們的消息時,無感地就這麼經過了將近兩年,沒想到如今的狀況,竟是整個轉變成美夢、憧憬的對立面。
回過頭去想這兩年來與A、B之間的互動,發現幾乎可說斷了聯繫,平常連line、facebook的訊息都很少傳送給彼此。斷隔了這麼長一段時間,之所以變成如此的因緣,早難以一一釐清,只有簡短、局部的畫面,跳躍式地翻動著。令我最有印象的一個時間點,似乎是在前年七、八月左右,某天B傳了一則訊息來,希望約隔天見面,然而當時所約的時間,我正好有事,想與他改約其它時間,B卻一再強調要在當時見面,我也只能再說明一次當時不便,而B讀了之後沒再回覆,我就只當成這段對話的結束,過一陣子再約即可。不意這一陣子,竟過了這麼長的時間,長到對於他們兩個面孔,都已不復重繪。
這樣一回想,猜測當時B似是想與我談論這件事情,可能他們已產生一些問題,B希望能向我傾訴、討論,卻感受到我堅決地拒絕。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我不得而知的原因。後來與B疏於聯繫,似乎只能從這一個僅存的線索,推測這是導致疏離的主因。B實際上如何看待這件事,我無從得知,也漸漸無心考究。就在不到一夜的時間,淡然地將此事當成既定的事實,要如何發展,除了我無從置喙之外,這件事在我心中的份量,似乎每分鐘能夠當作一天,甚至一個月一般,去沖淡對於一則回憶的印象。這件事情與我的距離,遙遠到讓我能夠用因緣的聚散,輕輕地感慨,再緩緩升起祝福的心意,願能各自發展得好一點。
聚合與散去,所有事情的變化,皆不過如此而已。當情感不再投入,還剩下的,連早年的美好,也跟著飄搖而散去了。